谷主麦家曾说:“文学的存在,是为了提醒大家,梦想比现实更永久,轻盈的内心比沉重的肉身更重要。”
麦家陪你读的第134本书,塞万提斯的《堂吉诃德》,描绘了一个疯狂而可笑的理想主义者。
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,我们却更能厘清梦想与现实的关系,哪怕在短暂的一瞬,让内心摆脱肉身的束缚。
第134本书,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个落魄乡绅可笑又可敬的英雄梦想。
♪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六哥的领读
音乐 | 苏琛《最后一首情歌》
本周,我们将陪伴大家共读的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《堂吉诃德》。
《堂吉诃德》这本书,在西方人的心目中,是现代的第一本小说。
《百年孤独》的作者马尔克斯称这本书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,它完成了后来所有的小说家所企图完成的东西。
而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曾做过一项关于“最了不起的文学经典”的调查,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全世界有名作家在内的大多人,他们认为《堂吉诃德》这本书当之无愧。
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已年满五十岁的人,因为看骑士小说入迷,三次离家自命游侠骑士,到处行侠仗义,一路闹笑话,最终在遗憾中死去的故事。
通过书本,我们可以从一个看似得了失心疯的主人公身上,读懂一个人在理想面前的态度。为了自我理想,他可以不顾世间任何问题,任何险阻。
在阅读《堂吉诃德》之前,我们可以先思考以下五个问题:
1.一个人为了心中的理想,可以做到何种地步?
2.身世坎坷的人,要如何一步步变得耀眼?
3.为什么说苦难,都是惊喜的铺垫?
4.当我们遭遇别人质疑的目光时,我们需要如何应对?
5.当现实和理想有了冲突,我们需要如何去平衡呢?
每年的4月23日,是世界读书日。1616年4月23日,是《堂吉诃德》的作者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。
塞万提斯去世两百多年后,德国诗人海涅曾把他和莎士比亚、歌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,说他们三人,是小说、戏剧和诗歌三大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。
塞万提斯的艺术高度,和他的作品一直到今天都能持续爆发生命力有关。如果抛开他的这些成就和光环,塞万提斯的一生,我们只能用狼狈来形容。
因为他的一生,和残废、绑架、海盗、诬陷与监狱这些词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。
塞万提斯只上到中学,在本该读大学的年纪,他去当了兵。当兵的第二年,他在一次海战中受伤,导致左手残废。
几年后,又遭遇海盗绑架,因无法交出赎金,不得不被海盗折磨了长达五年的时间。
他好不容易摆脱海盗,又遭人诬陷,两次进入监狱。在被释放以后,才开始写《堂吉诃德》。
这本书的出版,没有让他从此脱离困境,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,等待他的将会是又一次牢狱之灾。
塞万提斯直到去世很久以后,他的国家才认可了他,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中心,竖立起的他的雕像,有人说这是他的家乡和祖国,对他表达的一种歉意。
塞万提斯用他自己的经历,诠释了苦难或许是艺术的调剂这个说法。而塞万提斯写出的《堂吉诃德》,也快速成为街头巷尾人人的谈资。
从表面上看,故事中的主人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,这两位主人公都不是什么英雄人物。
他们分别是疯癫和痴傻的代名词,存在的意义,似乎只是为了让人开怀大笑。
少了他们,大家也很难再笑出声来。
堂吉诃德疯狂到什么程度呢?他可以把风车当成巨人,进而用自己的长枪向巨人发起挑战。
毫无疑问,结果他失败了,而且还失败得特别难看,连人带马都被风车的翅翼狠狠甩开了。
大家看到堂吉诃德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,即便是笼罩在愁云中的人,也可以找到一个继续乐观下去的理由。
但是,我们喜欢书里的故事,并不仅仅只是因为,堂吉诃德这个形象,可以让人烦恼尽无;也因为,在书中,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。
有人为了养活家人,不得不辛苦工作。
有人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嫁一个更有身份的人,不惜先让自己成为那个有身份的人。